
【版权申明:本文为@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,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,违者必究!】
三月刚刚开始,本月院线就有一匹黑马横空出世。
由香港导演黄精甫自编自导,阮经天、袁富华、陈以文、王净、李李仁主演的台湾动作犯罪电影《周处除三害》在小规模点映的五天内口碑、热度飙升,爆得出人意料。
目前影片的豆瓣评分已从点映前的8.0分升至8.4分,高居截止目前的2024内地年度院线电影榜首。
总票房预测也从三五千万的映前普遍预期,被拔高到两亿左右的“小爆款”水平。
这部化用《世说新语》中历史典故、杂糅了不少佛理和宗教元素的《周处除三害》,虽然立意上的巧思才是串联起全片的主题核心,但最具轰动效应和话题性的,明显还是片中爽快淋漓、挑战内地院线审查极限的暴力血腥场面。
相比习惯了自我设限的内地电影,《周处除三害》的尺度之大确实会令不少观众咋舌。尤其是上图中所说的那场“灵修中心大屠杀”,足以带给内地观众极大的“破戒”体验。以至于一度有揶揄说:引进自台湾地区的本片是否真的掌握了“统战红利”,过审的标准和内地电影不同?
再加上2月29日影片正式上映前一天,网络又有“因影片过于暴力血腥,点映遭群众举报,导致正式上映版本要打码更换”的传言流出。
随后蜀黍预定的3月1日早场票也在29日晚被通知取消,致电影院回复是:“确实存在需要修改换新拷贝的问题。”
经过这一番波折,观众的好奇心被进一步推高。尺度到底有多大?会做那些删改?也成了媒体、社交平台热议的话题。
我们第一时间观看了点映和正式上映两个版本,再结合电影大V们的“验证”消息,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:3月1日起放映的公映版本,相比点映版仅是修改了某处敏感旗帜的画面,至于所谓的“暴力血腥”镜头,大概率并未改动。这一点,也可从点映和公映片长均为2小时14分钟得到佐证。
如今回过头来看,所谓“大尺度遭举报”,也不无可能是营销策划的一环。
但这一“换盘风波”前后围绕着的舆论,也充分说明了内地观众对敏感审查问题的态度、以及“渴大尺度久矣”的心态。
一番风波,进一步托高了有关《周处除三害》暴力尺度的话题热度。所以即使临时换盘会对首日的排片造成一定损失,以影片目前的口碑和话题度,名利双收,看起来已是板上钉钉。
说回影片本身,《周处除三害》尺度究竟如何?到底好不好看?是否空有暴力噱头?能否配上8.4的豆瓣分数?就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失意香港导演转战台湾,使出回马一枪
《周处除三害》去年10月在台湾地区上映,收获约4800万新台币(约1100万人民币)票房,虽列台湾地区2023年度华语电影票房第四名,但距离回本线尚远。
另外,《周处除三害》在台湾的口碑尚可,囊括七项金马奖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动作设计奖,但比起《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》这类同样“七提名一获奖”的“网红片”来说,传颂程度和讨论度严重不足,也算不上特别成功。
如果止步于此,《周处除三害》也只不过是黄精甫重归创作正轨的一次“开门酬谢”罢了。不夸张地说,《周处除三害》在内地的意外成功,可以直接为片方和黄精甫逆天改命。
1973年出生的黄精甫是香港导演中的异类,既非出身电视台训练班,也非学院派,而是通过自己摆弄录像机自学成才。在获得香港录像短片大赛剧情类最高奖后,黄精甫崭露头角,并逐渐成为港圈电影大佬鼎力扶持、包装的“电影作者”。
2004年黄精甫的第二部长片《江湖》,就已经排场极大。这部由刘德华、张学友两位巨星主演的黑帮电影视听风格浓郁,但因视觉大于情节的创作取向受到不少批评,票房也不出色。次年同为黑帮片、同样群星云集的《阿嫂》更是灾难,评论界一致认为黄精甫叙事技巧混乱、趣味空洞浮夸,影片失败透顶。
直到五年后,黄精甫才推出第四部长片:和麦浚龙合作、苍井空主演的《复仇者之死》。这部颇具地下电影气质的复仇杀戮电影极其阴郁变态,脱离商业大片模式后,黄精甫的电影反而得到一定好评。
此后,黄精甫又拍摄了两部商业片《保卫战队之出动喇!朋友!》和《恶战》,不温不火;2014年起,黄精甫为芒果TV拍摄高概念悬疑科幻剧《天目危机》,历经数年坎坷完成,杀青后又被雪藏两年,2021年播出后扑街,豆瓣才4.5分,黄精甫的导演生涯就此跌到了谷底。
若总结黄精甫电影辨识度较高的特点,首先是形式感鲜明的视听风格和优雅的影像氛围,其次是暴力美学,再次是角色心理的脆弱感和边缘性格,最后还有唯美、带有宿命论色彩的悲剧结局。
这样一位年少成名,起点极高,怀有独特美学品位的青年导演,却始终时运不顺,在电影圈大潮中屡屡困顿迷失,不能更进一步,他的心里肯定憋了一股气。决意将《周处除三害》搬到台湾的黄精甫,肯定也是想借新的宽松环境卯足劲翻身自证,开启自己的第二创作人生。
简单却有深意的寓言叙事,血腥有趣的类型爽片
据《世说新语》记载,周处是三国末年东吴名臣周鲂之子,身形魁梧,武力高强,却横行乡里,被邻人列为和虎、蛟两种恶兽并称的“三害”之一。后周处改邪归正,只身斩杀猛虎孽蛟,至此三害皆除。
而《周处除三害》讲述的,则是台湾黑道里一名“当代周处”的故事。陈桂林(阮经天 饰)得知自己生命将尽,准备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壮举留下姓名,却发现自己在通缉榜上只排名第三。他决心在自首前查出前两名通缉犯的下落,并将他们依次除掉,造福社会……
这次黄精甫在叙事编织上的重要进步,在于避免了《江湖》和《阿嫂》人物关系网复杂、线索庞乱的弊端,讲了一个“用片名五个字就能生动概括全片”的故事,结构异常清晰,大大降低了观众的接受门槛。
除了开头的“引子”和结尾的“受刑”之外,全片前一个小时杀“香港仔”(袁富华 饰),后一个小时杀邪教“尊者”林禄和(陈以文 饰),像通关游戏一样简单刺激、目的明确,“爽片”的结构底子首先就打好了。
此外,假借历史典故映射当代人物,大量引入佛理元素、神明信仰、智慧格言、鸽蛇猪对应贪嗔痴的动物隐喻,等等,也给这个黑道杀人故事渲染上了一层寓言色彩浓重、哲理悠长的深意。
其实观众未必真的关心一部杀戮动作片有没有真正深邃的道理,但这些元素的引入,至少能让《周处除三害》表面看起来有韵味、可琢磨,“不明觉厉”的观感是拉起来了。
不过,《周处除三害》中的典故、符号和“意蕴”是加分项,是“血肉”,它们固然重要,但还不是支撑起电影可看性的骨架。《周处除三害》先是一部有趣、爽利的犯罪动作电影,然后才是一部“有意蕴”的哲理电影。直观上让《周处除三害》变得“好看”的东西,是强形式感的场面调度下,节奏卡准、酣畅淋漓的动作场面、暴力宣泄,以及杀人过程中的有趣设定。
首先,《周处除三害》中的暴力呈现,确实是华语犯罪片中少见的。
分开来看,影片前半部分主角陈桂林和警察、香港仔的肢体打斗固然不错,但大体上只能算“精彩而不惊艳”,无论是追击还是近身搏斗,都属于典型的现代动作片标配。
真正让《周处除三害》暴力水平飞升的,是缺少肢体搏斗的后半部分,即邪教中心里那些精神控制、刀杀、枪击的“地狱群像”。
以片中最具争议的“邪教中心大审判”这场戏为代表,陈桂林在杀死邪教头子后,警告信徒们离开,不离开的就用枪打死。如果以“周处改邪归正、惩恶扬善”为主题,应该是让他们得到与罪行相适应的合法审判才对。
留下的信徒们虽然愚昧且犯下帮凶杀人罪行,但显然罪不至死。陈桂林在这里扮演上帝审判这么多人的生死,显然是一种接近疯狂的“神圣暴力”,具有超越尘世的形而上色彩;另一方面非常恶趣味、谐谑、藐视理性规则,有“游戏性暴力”的意思。
这是两种非正常的暴力,前者有些精神不正常,后者太过轻浮、娱乐化。大陆电影和台湾电影当中并不缺少暴力,但少有这两种具有疯癫色彩、缺少正统道德意义、为暴力而暴力的暴力。
这场“大屠杀”像是香港剥削电影+日本异色电影+砍杀恐怖片融合的产物。明摆着是直接给观众提供精神刺激的暴力段落,有昆汀(游戏式)或日本暴力电影(精神变态)的色彩。
所以《周处除三害》最暴力的地方,其实是在于这种将暴力当作游戏的电影暴力观,而不是那些血浆、性虐、刀刺喉咙的直接镜头。观众之所以这么赞赏《周处除三害》中的暴力,绝不仅仅是因为突破尺度、难以在大银幕见到,而且是因为能从其中能感受到喜感、愉悦感、轻盈的游戏感。
比如陈桂林对邪教头子说的,我在关帝面前卜了九筊,给你九枪,如果九枪都卡壳,说明上天饶了你。结果前两枪都卡壳——这是一个老辣类型片导演在单场戏内部,利用节奏思维挑拨、控制观众,借此制造快感的典型把戏。
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,比如开头陈桂林葬礼刺杀的摇滚场面,酷劲十足,又很诙谐。加上阮经天从身材到着装都荷尔蒙满溢的野性美感,很难不让观众(尤其女性观众)大呼过瘾心动。
这些以场景内部戏剧张力和视听张力驱动的精彩场面,本来就是黄精甫的专长,只不过在过往电影中,这些闪光常常被繁杂的交叉剪辑和心理线索淹没。当黄精甫化繁为简、挣脱枷锁之后,对场面调度的熟练把握和诙谐紧张的暴力情节相结合,自然水到渠成抓住了观众。
解放自我的“狂禅”悟道,才是真正主题
虽然黄精甫经常被批评过度沉溺于华丽的视觉景观,忽视叙事合理性和深度思考,他的过往电影中也经常“装深沉”,比如屡屡出现佛堂等场景但意味不明,有疑似凹造型的嫌疑。但这回《周处除三害》的意蕴,并非没有值得回味的地方。
电影的隐喻系统是明牌的。周处的故事象征陈桂林改邪归正、找寻自我、确立人生意义的旅程。周处除三害,最后是通过对自己品行的净化,把自己这“第三害”除掉了,对应陈桂林的“轰轰烈烈之后,归于尘土”。
片中又用鸽蛇猪三种动物象征贪嗔痴三种恶,给“三害”各自设计了配套的“图章”,所以“除三害”也可以被理解为任意一个普通人戒除三种恶念的普世寓言。
不过以上设定都只能算落到纸面的概念,要变成完整丰满的电影,还需要角色的具体演绎和叙事细节填充。而《周处除三害》的一大成就,也在于陈桂林这个角色完全契合上了阮经天那种“混世魔王”的游侠气质。
阮经天过往最好的形象是《艋舺》里的“和尚”,像太阳一样痞气冲天、生命力蓬勃,但又怀有内在的情义之心和生命困惑,有股“痴”劲的不良少年。这回他是改邪归正的少年豪侠“周处”,和“和尚”不无相似之处。
不过仔细比对,陈桂林更像另一位家喻户晓的和尚鲁智深,都是好勇斗狠的绿林好汉,专修杀人放火;都重情重义(对奶奶和小美);最重要的,是都成为了“自我寻找”这一旅途上的苦行僧。
在影片结尾,陈桂林在被枪毙前一刻露出的幸福神情意味着这个“痴人”的顿悟,和鲁智深在钱塘圆寂留下“今日方知我是我”的“悟道”如出一辙。这象征着陈桂林生命意义的完成。
所以《周处除三害》不如被看作一部“狂禅”电影:一个本有善根的人,因寻求生命的意义走上缉恶之旅,问关帝但不信宗教(先被骗入迷后发现其邪恶虚伪,有一个看清假象的过程),因信称义,而不像信徒们那样迷信权威和仪式,不被清规戒律的束缚影响,洒脱率性,凭着本性和直觉行事,最终无论如何都能获得自我生命的完满幸福。
这种自由、狂野、性感、充满生命活力的气质,包括“朝闻道,夕死可以”、追求精神完成而非俗世生活,向死而生的豁然达观,或许才是影片的最终主题,也是打动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而作为大男主的阮经天,以其气质和身体的能量迸发,完美地成为了《周处除三害》的坚强心脏。耍帅、痛苦、无助、解脱,四个阶段不同层次,都被他吃透并精准诠释。
陈桂林这个“花和尚”杀手的鲜明形象,无疑会成为他演员生涯又一个浓墨重彩的代表角色。
存在瑕疵,但能够上映仍然可贵
《周处除三害》的可圈可点之处挺多,但也不是全无问题。
比如节奏不够紧凑,废戏很多。就这么两段式的杀手电影拍134分钟,实在有点拖节奏。虽然因为出场人物较少,不至于太复杂混乱,但就这么一点信息量,警官陈灰(李李仁 饰)的作用比较鸡肋也就罢了,陈桂林和小美(王净 饰)相爱这条除了满足直男“救风尘”幻想之外别无作用的戏码,也是又冗长又平庸老套,也显得黄精甫整体布局谋划的精妙程度不足。
其实黄精甫自编自导的电影里总能看出他对20岁左右柔弱美少女的偏爱:《江湖》里林苑饰演的妓女、《阿嫂》里刘心悠饰演的黑帮大小姐、《复仇者之死》里情色女星苍井空老师扮演的低智女孩——总之都需要男人保护、拯救,还都很具有性魅力,这就很难评。
另外,情节中的不合理漏洞多过头了。其中尤以陈桂林不断遭暴击却能一次次神奇自愈,尤其是最后被刺了一刀进棺材入土后,还掀开棺材板破土而出,这段最为离谱——他的棺材板按不住了,牛顿的棺材板也按不住了!
如果这是一部完全漫画化的非写实电影,那部分情节玄幻也不成问题,比如《杀死比尔》里就有类似场景。但《周处》的叙事语境其实比较写实,且影片最后的基调非常现实沉重。电影可以写实,也可以悬浮,但身体整个平躺在地上,只有某些部位飞上天,就有些割裂。
这其实暴露的是黄精甫总是以桥段、视觉设计为中心发散创作,而非优先考虑电影宏观架构,这样很容易有模仿、即兴、冲动类的小聪明过多的问题。至于从去年起就吵得沸沸扬扬的“抄袭”风波,在此先不展开,就让我们静待后续发展吧。
最后,《周处除三害》能在内地观众这里得到如此高的评价,可能部分要归功于在大银幕上公然得见超大尺度犯罪片的宣泄感——尽管引进版实际已经比台湾原版进行过某些镜头的“净化”。
不过这些非理性的“上头”因素也说明,内地观众是心智成熟的观众,有看大尺度的需求,也有承受大尺度的心理韧性。我们也期待有朝一日能看到尺度向《周处除三害》看齐的内地电影能够出产、顺利上映。
(文/阿拉纽特)
